什么是均线乖离率?详解其定义、计算与应用均线乖离率(Bias Rate)是股票市场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分析指标,用于衡量股价与移动平均线之间的偏离程度。它对于投资者判断市场趋势、捕捉买卖时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均线乖离率的定义...
股市放量在哪里看,如何判断放量
股市放量在哪里看,如何判断放量股市放量是投资者研判市场动向的重要指标之一,放量现象往往预示着市场情绪的变化和主力资金的动向。我们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股市放量的查看方法和判断标准,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市场机会。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成交量基础概念;
股市放量在哪里看,如何判断放量
股市放量是投资者研判市场动向的重要指标之一,放量现象往往预示着市场情绪的变化和主力资金的动向。我们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股市放量的查看方法和判断标准,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市场机会。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成交量基础概念;主流交易软件查看方法;放量的判断标准;放量类型的区分;放量出现的位置分析;放量操作策略;7. 常见问题解答。
一、成交量基础概念
成交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股票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数量,通常以手(1手=100股)为单位计算。成交量柱状图是观察放量的直接工具,在K线图中位于价格走势图下方。一般情况下,成交量柱状图的颜色与当日K线保持一致:即当日上涨则为红色,下跌则为绿色。
成交量的五个核心观察要素包括:1) 绝对数值大小;2) 与前期均量的对比;3) 持续放量的时间跨度;4) 对应价格变化;5) 相对位置高低。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判断放量的完整维度。
二、主流交易软件查看方法
1. 通达信软件:在分时图界面,按F5切换至K线图,屏幕下方即为成交量区域。可通过键盘输入"VOL"调出成交量指标,右键点击指标区域可选择"指标参数"进行调整。
2. 同花顺软件:默认界面即显示成交量柱状图,在K线图下方。可点击"指标"按钮,选择"成交量"指标进行详细设置。MAC版本还可通过三指点击触控板调出成交量详情。
3. 东方财富:在个股页面直接显示成交量,点击右侧"更多指标"可添加成交量均线。专业版用户可设置多周期成交量对比功能。
4. 手机APP:各券商APP基本都在行情详情页下方展示成交量,通常需要横屏查看更清晰。部分APP支持双指缩放调整显示周期。
三、放量的判断标准
技术分析中一般采用三种标准判断放量:
1. 倍数标准:当日成交量达到5日均量的2倍以上,或达到20日均量的1.5倍以上。这是最基础的定量标准。
2. 量比指标:量比大于2.5可视为明显放量。量比=当前成交量/过去5日同时段平均成交量,是实时判断放量的重要工具。
3. 突破标准:成交量突破近期量能平台,创出20个交易日新高。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重要价格关口的突破。
特殊情况下,如新股上市、突发利好等特殊事件导致的巨量,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不宜简单套用常规标准。
四、放量类型的区分
1. 攻击性放量:出现在突破关键价位时,伴随大阳线,量能持续放大。这是最健康的做多信号,显示主力资金坚定买入。
2. 恐慌性放量:下跌过程中突然放量,多为散户恐慌抛售所致。若出现在连续下跌后,可能形成阶段性底部。
3. 对倒放量:主力通过自买自卖制造虚假成交量,通常表现为单日突兀放量却无实质性价格突破。
4. 间歇性放量:量能忽大忽小,显示多空分歧严重,常见于顶部构筑过程或主力震荡洗盘阶段。
五、放量出现的位置分析
1. 低位放量:股价经过长期下跌后出现持续温和放量,可能是主力资金建仓信号。特别是出现"阳包阴"形态时,反转概率较大。
2. 突破放量:股价突破前期高点或重要均线时伴随成交量放大,突破有效性较高。理想状态是突破日放量,后续几日量能保持。
3. 高位放量:股价大幅上涨后突然放出历史天量,往往预示主力出货。特别是出现长上影线时,风险极大。
4. 下跌中继放量:下跌途中反弹时的放量,多为诱多陷阱。判断关键是看能否有效突破下降趋势线。
六、放量操作策略
买入策略:
- 低位首次放量不急于介入,等待二次确认
- 突破关键阻力位的放量阳线可跟进
- 放量上涨缩量回调是理想买点
卖出策略:
- 高位放出历史天量应考虑减仓
- 下跌中放量反弹不过前高是卖出机会
- 利好兑现后的放量往往是离场信号
风险控制:任何放量操作都应设好止损位,一般将放量K线的最低价作为止损参考。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放量下跌好还是放量上涨好?
放量上涨通常是健康信号,显示买盘积极;放量下跌则需警惕,特别是高位放量下跌往往是主力出货。但底部区域的放量下跌可能是总的来看一跌,需要结合位置判断。
成交量很大但股价没涨说明什么?
这种情况称为"放量滞涨",显示上方抛压沉重。可能是主力对倒出货,或是多空分歧严重。若发生在高位,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如何区分真放量和假放量?
真放量往往具有持续性,且与价格趋势一致;假放量通常孤立出现,量价背离。可通过以下特征判断:1) 分时量能是否均匀;2) 大单成交占比;3) 量能放大是否具有逻辑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