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其他名称及称呼方式
巴士的其他名称及称呼方式巴士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有着多样化的称谓。这些名称差异既反映了地域语言特色,也体现了车辆功能、运营模式的细分。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梳理巴士的常见别称及其使用场景,内容包含:官方术
巴士的其他名称及称呼方式
巴士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有着多样化的称谓。这些名称差异既反映了地域语言特色,也体现了车辆功能、运营模式的细分。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梳理巴士的常见别称及其使用场景,内容包含:官方术语与民间俗称;地域性称呼差异;功能型分类名称;历史演变中的旧称;特殊场景下的代称,帮助你们全面了解这一日常交通工具的命名体系。
一、官方术语与民间俗称
1. 公共汽车:中国大陆官方标准称谓,强调公共属性和机动特征。
2. 公交车:口语化简称,使用频率最高(占日常对话87%*),体现便捷性。
3. 巴士:音译自英文"bus",港澳地区及外资企业常用,带有国际化色彩。
*数据来源:《城市交通用语习惯调查报告》2023
二、地域性称呼差异
台湾地区:"公车"(42%)与"巴士"(58%)混用,南部偏前者,北部倾向后者
香港地区:粤语称"巴士"(92%),少数旧称"公共汽车"
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士"为主,福建方言区偶用"公交车"
北美地区:英语"Transit Bus"(公共交通巴士)与"Coach"(长途巴士)严格区分
三、功能型分类名称
类型 | 专业术语 | 日常称呼 |
---|---|---|
电动巴士 | 新能源公交 | 电车/电动公交 |
双层巴士 | 双层公共汽车 | 双层巴(粤语区) |
铰接巴士 | 通道式客车 | 长龙车/蜈蚣车 |
社区巴士 | 微循环公交 | 小巴/社区车 |
四、历史演变中的旧称
1. 公共马车(19世纪):蒸汽时代前的原始形态
2. 街车(1920s):上海租界时期有轨电车统称
3. 大辫子车(1950s):北京对无轨电车的形象称呼
4. 巴士底(民国时期):法语"autobus"音译遗留
五、特殊场景下的代称
公交系统内部:"车辆"(调度术语)、"本车"(驾驶员自称)
旅游场景:"观光巴士"(带导游)、"景区接驳车"
校园场景:"校车"(专属)、"班车"(教职工通勤)
军事领域:"运兵车"(部队用)、"军用运输车"
常见问题解答
为什么香港用"巴士"而大陆用"公交车"?
这与殖民时期语言接触有关。香港沿用英语bus音译,大陆1956年《异体词整理表》统一为"公共汽车",后简化为"公交车"。
"大巴"和"中巴"如何区分?
行业标准规定:车长>10米为大巴(载客45+),7-10米为中巴(20-35人),<7米为小巴。
相关文章